危险废物:
列入《国家危险废物名录》的46大类467种废物
具有腐蚀性(pH≤2或≥12.5)、毒性(浸出毒性超标)、易燃性(闪点<60℃)等危险特性
医疗废物、废弃危险化学品等特殊类别
一般固体废物:
未列入危废名录且不具有危险特性
符合《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和填埋污染控制标准》(GB 18599)
包括粉煤灰、炉渣、建筑垃圾等大宗废物
案例:某化工企业将pH=1.8的废酸液(应属HW34)误判为一般固废,被处罚金75万元
特性指标 | 危险废物标准 | 一般固废标准 |
---|---|---|
腐蚀性 | pH≤2或≥12.5(液态) | 无特定限制 |
浸出毒性 | 重金属超标(如铅≥5mg/L) | 满足GB 5085.3标准 |
易燃性 | 闪点<60℃(液态) | 闪点>60℃ |
反应性 | 遇水释放毒性气体 | 无剧烈反应 |
毒性物质含量 | 多环芳烃>50mg/kg | 无明确限值 |
危废检测:
强制开展危险特性鉴别(GB 5085.1~7)
特征污染物检测项目≥3项
采样份数:每50吨取5个样本
固废检测:
常规检测pH值、含水率等物理指标
特定场景检测重金属(如填埋处置时)
采样频率:每批次取3个样本
管理要素 | 危险废物 | 一般固体废物 |
---|---|---|
贮存周期 | ≤1年(特殊类别≤2年) | ≤5年 |
防渗要求 | 双层HDPE膜(渗透系数≤1×10⁻¹²cm/s) | 单层防渗(渗透系数≤1×10⁻⁷cm/s) |
监控设备 | 气体检测报警+视频监控 | 常规巡检 |
标识系统 | 三角形警示标+危废代码 | 普通信息标牌 |
数据:危废贮存设施建设成本是固废库的3-5倍
管理要素 | 危险废物 | 一般固体废物 |
---|---|---|
运输资质 | 危险货物运输许可证 | 普通货运资质 |
车辆标准 | 防爆灯具+静电接地装置 | 常规运输车辆 |
人员资质 | 驾驶员/押运员持危货从业资格证 | 无特殊要求 |
应急预案 | 强制编制专项预案 | 无强制要求 |
案例:某物流公司违规运输废铅蓄电池(HW31),因无危货资质被吊销运营许可
处置方式 | 危险废物 | 一般固体废物 |
---|---|---|
焚烧处置 | 二燃室温度≥1100℃ | 普通焚烧炉(≥850℃) |
填埋处置 | 刚性填埋场(混凝土结构) | 柔性填埋场(HDPE膜防渗) |
资源化利用 | 需省级生态环境部门审批 | 无需专项审批 |
处置成本 | 3000-8000元/吨 | 200-800元/吨 |
错误认定:某铝加工厂将二次铝灰(HW48)按一般固废填埋
违法后果:渗滤液氟化物超标80倍,处罚金200万元
鉴别要点:铝灰遇水释放氨气(反应性特征)
错误场景:汽修厂将废机油(HW08)混入生活垃圾分类收集
违法依据:废机油闪点检测值52℃(<60℃标准)
整改措施:建设危废暂存库,补办经营许可证
问题发现:高校实验室将pH=1.2的废酸液(HW34)倒入下水道
环境损害:腐蚀市政管网,修复费用超300万元
合规方案:建立三级分类收集系统,配备中和预处理设备
按毒性最高者归类(如HW06与HW13混合归HW13)
需重新检测混合后特性
禁止将不同类别危废混合贮存
整体按危废管理(如含油抹布混入生活垃圾)
混合比例≤3%时可申请豁免
违法混合最高可处500万元罚款
按物质主要成分判定(如过期药品与包装物混合按HW03管理)
需开展浸出毒性检测
产品失效后整体视为废物
物料产生环节预判(参考《名录》附录A)
委托CMA认证机构检测(至少2个实验室比对)
建立内部审查机制(每月台账核查)
重点管控危废(HW08、HW49等)实行电子标签管理
一般危废采用智能称重系统(误差≤1%)
建立应急处置物资清单(吸附材料、中和药剂等)
对接省级固体废物管理平台
关键环节视频监控数据保存≥180天
应用物联网技术监控贮存环境(温湿度、气体浓度)
危险废物与一般固体废物的科学区分是环境合规管理的基石。从腐蚀性废酸到建筑垃圾,两者的管理要求存在系统性差异,企业需要建立从产生源头到最终处置的全过程管控体系。随着2023年《危险废物识别标志设置技术规范》的实施,以及智能监控技术的普及,危废与固废的精细化管理将成为行业常态。正确识别废物属性,不仅能规避法律风险,更能通过资源化利用创造经济价值,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效益的双重目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