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莞市重源塑料机械有限公司

产品中心解决方案案例·新闻

重源机械·1680+客户见证
公司新闻
危废处理制度:构建全流程规范化管理体系
来源: 时间:2025-04-23

一、引言

危险废物具有毒性、腐蚀性、易燃性、反应性和感染性等危险特性,若处理不当,会对土壤、水体、大气等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,甚至威胁人体健康和生物安全。近年来,随着工业生产的快速发展,危险废物产生量持续增加,对其规范化处理的需求愈发迫切。一套科学、完善的危废处理制度,不仅是企业履行环保责任、规避法律风险的关键,更是维护生态平衡、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。

二、危废处理制度制定的依据与原则

  1. 法律与标准依据: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》是危废处理制度制定的根本法律依据,明确了危险废物从产生到处置全过程的管理要求,规定了产生单位的主体责任和法律义务 。此外,《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》(GB18597)、《危险废物收集 贮存 运输技术规范》(HJ2025)等技术标准,为危废处理的具体操作提供了技术指导,从设施建设、废物包装、运输规范等方面提出详细要求。
  2. 制定原则
    • 全过程管理原则:涵盖危险废物产生、收集、贮存、运输、处置的全生命周期,确保每个环节都有明确规范,实现无缝衔接管理。
    • 风险防控原则:以防范环境风险为核心,针对危险废物的危险特性,制定相应的预防和应急措施,降低污染事故发生概率。
    • 责任明确原则:明确企业、运输单位、处置单位等各方在危废处理中的责任,避免出现责任推诿现象,保障处理工作顺利进行。
    • 因地制宜原则:结合企业实际生产情况、区域环境特点等,制定符合自身需求的危废处理制度,确保制度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。

三、危废处理制度的核心内容

(一)危险废物产生环节管理

  1. 源头减量措施: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工艺,从源头减少危险废物的产生量。通过技术改造、设备更新,提高资源利用率,降低原材料消耗,减少生产过程中废物的产生。例如,化工企业可优化反应流程,提高产品转化率,减少废料排放;机械加工企业采用干式切削工艺,替代传统含油切削工艺,降低废切削液产生量。
  2. 分类与标识规范:产生危险废物的单位必须对废物进行准确分类,按照《国家危险废物名录》确定废物类别、代码。对每个盛装危险废物的容器或包装进行规范标识,标明废物名称、类别、危险特性、产生单位、产生日期等信息。同时,建立危险废物管理台账,详细记录废物产生的种类、数量、流向等情况,实现可追溯管理 。

(二)危险废物收集环节管理

  1. 收集容器与设施要求:收集危险废物的容器应满足防渗、防漏、防腐蚀、耐压等要求,根据废物特性选择合适材质和规格。例如,收集腐蚀性废物的容器需采用耐酸碱材料;收集易燃废物的容器要具备防火性能。企业应设置专门的危险废物收集区域,配备必要的防护设施和应急物资,保持区域清洁、通风良好。
  2. 收集操作规范:收集人员需经过专业培训,掌握危险废物的特性和收集操作方法。在收集过程中,严格遵守操作规程,防止废物泄漏、混合。不同种类的危险废物应分开收集,避免发生化学反应。收集完成后,及时对容器进行密封,并做好记录,确保收集过程安全、规范。

(三)危险废物贮存环节管理

  1. 贮存设施建设标准:危废贮存设施(危废间)的建设需符合《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》。选址应远离居民区、水源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区域,地质结构稳定,地势较高便于排水。贮存设施的地面和墙面需进行防渗处理,采用高密度聚乙烯(HDPE)膜或等效材料,渗透系数不大于 10⁻¹⁰cm/s;设置泄漏收集装置,确保泄漏的废物能够及时收集处理。
  2. 贮存管理要求:危险废物应分类存放,不同类别、性质的废物之间设置物理隔离。合理规划贮存空间,确保废物堆放整齐,便于管理和盘点。定期对贮存设施进行检查维护,包括防渗层、通风系统、消防设备等,发现问题及时处理。同时,控制危险废物的贮存期限,避免超期贮存带来的风险 。

(四)危险废物运输环节管理

  1. 运输单位资质要求:委托具备危险废物运输资质的单位进行运输,严禁无资质单位从事危险废物运输活动。运输单位需拥有符合要求的运输车辆、设备和专业人员,车辆需配备防泄漏、防火、防爆等安全设施,并安装卫星定位系统,实现运输过程实时监控。
  2. 运输过程规范:运输前,产生单位与运输单位需签订运输协议,明确双方责任和义务。运输车辆需严格按照规定的路线、时间行驶,避开人口密集区域和交通高峰时段。在运输过程中,驾驶员和押运员要加强对车辆和货物的检查,防止发生泄漏、遗撒等事故。一旦出现事故,立即启动应急预案,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,并及时报告相关部门 。

(五)危险废物处置环节管理

  1. 处置单位选择:选择具有相应危险废物处置资质的单位进行处置,确保废物得到安全、有效的处理。产生单位需对处置单位的资质、处理能力、处理工艺等进行评估,签订处置合同,明确处置方式、处置费用、双方责任等内容。
  2. 处置过程监督:产生单位应跟踪危险废物的处置过程,要求处置单位定期提供处置情况报告,包括处置数量、处置方式、最终去向等信息。必要时,可对处置单位进行现场检查,确保处置过程符合相关标准和规范,防止出现二次污染 。

四、危废处理制度的实施与监督

  1. 人员培训与教育:企业需对涉及危险废物处理的相关人员进行培训,包括管理人员、操作人员、运输人员等。培训内容涵盖法律法规、制度规范、操作技能、应急知识等方面,提高人员的环保意识和业务能力。定期组织考核,确保人员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后上岗。
  2. 监督检查机制:建立内部监督检查制度,定期对危险废物处理的各个环节进行检查,发现问题及时整改。同时,积极配合环保部门的监督检查工作,如实提供相关资料和信息。对违反危废处理制度的行为,按照规定进行严肃处理,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。
  3. 考核与奖惩制度:将危废处理工作纳入企业绩效考核体系,对工作表现优秀的部门和个人给予奖励;对工作不力、造成环境污染事故的,进行处罚。通过考核与奖惩,激励员工积极履行职责,推动危废处理制度有效实施。

五、危废处理的应急管理与持续改进

  1. 应急预案制定与演练:企业应制定危险废物污染事故应急预案,明确应急组织机构、应急响应程序、应急处置措施等内容。定期组织应急演练,检验和完善应急预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,提高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。演练结束后,对应急演练情况进行总结评估,及时发现问题并改进 。
  2. 制度持续改进:随着法律法规的更新、技术的进步以及企业生产情况的变化,及时对危废处理制度进行修订完善。收集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,分析原因,提出改进措施,确保制度始终符合实际需求,不断提高危险废物处理的管理水平 。

相关资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