塑料制品已成为现代生活的必需品,但不当使用与废弃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。全球每年产生超3亿吨塑料垃圾,仅9%被有效回收,其余进入填埋场或自然环境中,降解需数百年。
塑料分类的核心价值:
安全使用:部分塑料含双酚A(BPA)、邻苯二甲酸酯等有害物质,分类可规避健康风险。
精准回收:不同材质需差异化处理,如PET瓶与PVC管回收工艺完全不同。
政策依据:各国“禁塑令”均以分类为基础(如禁用PS发泡餐具)。
国际通用标准将塑料分为1-7类,标识为底部带数字的三角形符号。以下逐一解析各类型特性及用途:
特性:透明度高、耐酸碱,但耐高温性差(70℃以上可能变形)。
常见应用:矿泉水瓶、饮料瓶、食用油瓶。
回收标识:✅ 可回收,再生为化纤、包装材料。
注意事项:
避免重复装热水或长期使用,可能释放微量锑(致癌物);
撕去标签与瓶盖(多为PP或HDPE材质)后单独投放。
特性:硬度高、耐腐蚀,安全性佳。
常见应用:牛奶罐、洗发水瓶、清洁剂容器。
回收标识:✅ 可回收,再生为管道、花盆等。
注意事项:
食品级HDPE可微波加热(需确认标识);
工业用HDPE容器(如农药瓶)需彻底清洗后回收。
特性:硬质或软质(添加增塑剂),阻燃性好但毒性风险高。
常见应用:
硬质PVC:水管、门窗型材;
软质PVC:保鲜膜、玩具、信用卡。
回收标识:⚠️ 难回收,多数国家焚烧处理。
健康风险:
高温或油脂环境下可能释放氯乙烯、邻苯二甲酸酯(干扰内分泌);
欧盟禁止PVC用于儿童玩具与食品包装。
特性:柔韧性强、耐低温,但耐热性差。
常见应用:塑料袋、保鲜膜、牙膏管。
回收标识:✅ 可回收,但需集中分拣(轻量化导致回收成本高)。
环保趋势:
可降解LDPE(添加淀粉)逐步推广;
超市逐步替换为可重复使用无纺布袋。
特性:耐高温(120℃)、高刚性,安全性最佳。
常见应用:微波炉餐盒、吸管、酸奶杯、医用注射器。
回收标识:✅ 可回收,再生为汽车配件、家居用品。
使用建议:
唯一可微波加热的塑料(需确认“PP5”标识);
避免接触强酸强碱(如漂白剂)。
特性:脆性高、隔热性好,但难降解。
常见应用:
通用PS:一次性餐具、CD盒;
发泡PS(EPS):快递填充泡沫、方便面碗。
回收标识:⚠️ 低回收率(经济性差),多国限制使用。
政策限制:
中国2020年起禁止发泡PS餐具;
欧盟要求EPS包装强制标注“不可自然分解”。
包含材质:PC(聚碳酸酯)、PLA(聚乳酸)、ABS(工程塑料)等混合材料。
常见应用:
PC:婴儿奶瓶、太空杯(因BPA争议逐步淘汰);
PLA:可降解餐具、3D打印材料。
回收标识:❌ 复杂难回收,需特殊处理。
注意事项:
PC材质避免高温使用(释放双酚A);
PLA需工业堆肥条件降解,不可随意丢弃。
食品接触塑料:优先选择2号(HDPE)、5号(PP),避免3号(PVC)、7号(PC)。
加热建议:仅5号PP可微波加热,其余材质需转移至玻璃/陶瓷容器。
儿童用品:
奶瓶、餐具选用5号PP或Tritan(新型环保材料);
避免购买无标识塑料玩具(可能含邻苯二甲酸酯)。
家庭分类步骤:
清洗残留物,晾干后压扁;
撕去标签与瓶盖(不同材质分开投放);
按1-7号分类投入社区回收箱。
行业创新案例:
化学回收:将PET瓶分解为单体,再生为食品级塑料(可口可乐已应用);
AI分拣:美国AMP Robotics机器人分拣精度达99%,提升回收效率。
全球回收率对比:
德国:66%(强制押金制);
日本:85%(精细化社区回收);
中国:30%(政策推动“无废城市”试点)。
可降解塑料:
PLA(玉米淀粉基):180天工业堆肥降解;
PHA(微生物合成):海洋中6个月降解,成本待突破。
政策驱动:
欧盟2030年目标:所有塑料包装含30%再生材料;
中国“十四五”规划:可降解塑料产能达200万吨/年。
消费者行动:
减少一次性塑料使用(如自带杯、布袋);
支持“重复灌装”商业模式(如联合利华洗发水补充包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