塑料薄膜主要由聚乙烯(PE)、聚丙烯(PP)、聚氯乙烯(PVC)等材料制成,通过吹塑、流延或拉伸工艺加工而成。不同材质的薄膜具有不同的特性:
PE薄膜:柔软、耐低温,常用于食品包装和超市购物袋。
PP薄膜:透明度高、耐高温,适合微波食品包装。
PVC薄膜:强度高、成本低,多用于工业包装和农业覆盖。
生产工艺的优化(如多层共挤技术)可以提升薄膜的强度、阻隔性和可降解性,减少材料用量。
食品包装:保鲜膜、真空包装袋等,延长食品保质期。
农业地膜:保温保湿,提高作物产量,但残留问题严重。
工业包装:保护电子产品、建材等运输过程中的防潮防损。
医疗用品:一次性手套、医用敷料等,卫生便捷但消耗量大。
塑料薄膜的轻便、防水和低成本使其难以被完全替代,但过度使用也带来了白色污染问题。
难以降解:传统PE薄膜在自然环境中需数百年才能分解,微塑料进入土壤和水体后危害生态系统。
回收率低:薄膜重量轻、易污染,回收成本高,全球回收率不足10%。
焚烧污染:若处理不当,燃烧塑料薄膜会释放二噁英等有毒物质。
案例:中国新疆的棉田曾因长期使用地膜导致“白色污染”,土壤中残膜量高达300公斤/公顷,严重影响作物生长。
PLA(聚乳酸)薄膜:由玉米淀粉制成,180天内可完全降解,但成本较高。
PBAT薄膜:柔韧性好,适合地膜使用,在堆肥条件下可分解。
机械回收:清洗、熔融再造粒,用于生产低端塑料制品。
化学回收:将薄膜裂解为原油或单体,实现资源循环。
限塑令:全球多国已禁止超薄塑料袋,鼓励使用布袋或纸包装。
消费者意识:减少一次性薄膜使用,支持可降解产品。
随着生物基材料和回收技术的进步,塑料薄膜正朝着更环保的方向发展。例如,英国已研发出海藻基薄膜,可在海水中快速降解;中国也在推广“全生物降解地膜”以解决农田污染问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