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》,HW 是指具有毒性(T)、腐蚀性(C)、易燃性(I)、反应性(R)或感染性(In)等一种或多种危险特性的固体废物及液态废物。例如,HW34 废酸因强腐蚀性被纳入管理。
HW 代码采用8 位数字结构:
-
前 3 位:行业代码(如 261 代表基础化学原料制造)
-
中间 3 位:顺序代码(如 057 代表钛白粉生产废酸)
-
后 2 位:类别代码(如 34 代表废酸)
以 HW34 为例,代码 “261-057-34” 表示基础化学原料制造行业钛白粉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酸。
HW34 涵盖六大类废酸:
-
硫酸与亚硫酸:钛白粉生产每吨产品产生 8-10 吨废酸
-
盐酸:钢铁酸洗行业年产生量超 1000 万吨
-
氢氟酸:电子蚀刻过程产生的高毒废液
-
硝酸:军工企业炸药生产副产物
-
磷酸:化肥工业湿法磷酸工艺废渣
-
混合酸:金属表面处理行业多酸混合废液
-
腐蚀性(C):pH 值≤2 或≥12.5,可腐蚀金属、灼伤皮肤
-
毒性(T):含重金属(如钛白粉废酸含 Fe³⁺、Al³⁺)、有机污染物(如染料废酸含苯系物)
-
生态风险:广西钦州硫酸泄漏事故中,7000 立方米废酸污染土壤,需填埋 2 米厚石灰层
四川某钛白粉企业采用浓缩 - 结晶工艺,将废酸(H₂SO₄浓度 20-25%)浓缩至 60%,回收硫酸亚铁晶体,年减少危废排放 10 万吨,节约治污成本 2000 万元。
景德镇某公司非法使用 HW34 废酸生产多聚磷酸钠,28.98 吨废酸 pH 值 0.52,直接排放导致土壤酸化,企业负责人被追究刑事责任。
-
中和法:加入石灰石粉(CaCO₃)中和,产生石膏渣(需鉴别是否为危废)
-
焚烧法:高温分解含氰废酸,尾气需脱硫脱硝
-
化学沉淀法:投加硫化钠去除重金属离子
-
膜分离:陶瓷膜过滤回收盐酸,纯度可达 31%
-
蒸发浓缩:MVR 蒸发器处理钛白粉废酸,蒸汽能耗降低 40%
-
离子交换:特种树脂吸附废酸中有机物,酸回收率超 90%
川渝地区试点 “点对点” 定向利用,遂宁天齐锂业将 MVR 蒸发残液(HW34)用于生产无水氯化锂,年利用量 5500 吨,实现资源闭环。
《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》(GB 18484-2025)要求 HW34 焚烧炉二噁英排放限值≤0.1 ng TEQ/m³,较原标准严格 10 倍。
-
源头分类:建立 “一企一码” 电子台账,实现产废信息可追溯
-
运输监管:采用专用槽罐车,安装 GPS 定位与液位监测系统
-
贮存规范:设置防泄漏围堰,地面防渗层渗透系数≤10⁻¹⁰ cm/s
-
处置资质:持证单位需具备相应酸再生或焚烧能力
-
环境监测:每季度对贮存场所周边土壤、地下水进行 pH 值与重金属检测
-
应急预案:配备中和药剂(如碳酸钠)、应急池(容积≥最大单罐容量)
浙江某化工园区建设废酸集中再生中心,采用 “萃取 - 精馏” 工艺,年处理废酸 20 万吨,回收硫酸、盐酸等产品,产值超 1.5 亿元。
2010 年浙江金华 8 吨强酸泄漏事故中,70% 浓度硫酸腐蚀窨井管道,导致周边水体 pH 值降至 2.1,生态修复耗时 3 年,直接经济损失超 500 万元。